观墨云

真有“国家一级美术师”?

观墨云官方关注 2022-02-17 18:00:26 浏览3655次

在书画界,我们随处可见“国家一级美术师”的称谓,但在美术专业的职称中,只有“一级美术师”,没有“国家一级美术师”。那么,“国家一级美术师”的称谓从何而来?两字之差,反映了书画界什么样的心态和生存形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衡正安独具慧眼,对此“小问题”背后的“大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我们看看他怎么说。


由“国家一级美术师”想到的

文 | 衡正安
原载《书法》杂志2022年第1期


在美术专业的职称中,只有“一级美术师”,没有“国家一级美术师”,那么随处可见的这个自称自贵的称谓“国家一级美术师”是哪来的?又是怎么一回事?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今天,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我国现行的职称制度是,为培养、鼓励、促进专业人才的认定、选拔和成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专业技术职称(以江苏为例)共有二十七个大类、三十九个系列(专业),其中艺术系列名列第二十一大类,有十一个专业,美术专业除绘画外还包括书法和摄影。职称名称分别为一级美术师、二级美术师、三级美术师和四级美术师,分别对应为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和初级(助理),所以,在美术专业中一级美术师是最高职称。目前,在介绍书画家时随处可见“国家一级美术师”的称谓,但是,在有关职称文件和证书中根本就没有这个职称,而打开有关媒体如网站、书籍、画册、活动宣传、展览等书画家的介绍却随处可见。而且还不仅仅在美术专业上,在其他的专业如一级编剧、一级导演、一级指挥、一级作曲、一级演员等,均没有“国家”二字,唯有教练员系列中的正高级名为“国家级教练”。但在现实中看到以上诸多职称加“国家”二字者比比皆是。其中有他加的也有自加的,可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甚至成为了一种集体无意识。令人惊诧的是,在有关网络检索系统中,都增加了“国家一级美术师”的条目。没有想到的是,这种“集体无意识”已经反过来影响了社会的认知,这是非常罕见的,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这反映出书画家、书画界乃至文艺界怎样的心态和生存形态?对艺术发展有什么危害?如何解决?这看似一个很小的问题,其背后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值得深思。


我想至少反映出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功利思想严重。很显然,有“国家”二字和没有“国家”二字是不一样的,加上“国家”二字显得“高大上”。近四十年来,随着商品思潮的影响,艺术走向市场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艺术品当然也是商品。然而,艺术家的精力绝不能仅仅放在艺术的商品属性上,更不能无中生有地推销自己,应该将如何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放在首位。不能刻意地追求艺术的商品价值,因为这背离了作为艺术家的目的和初衷,也背离了艺术的真正价值。英国学者贡布里希曾说:“如果某些事情本身成了目的,那么我们就有权说它是艺术。”这种无功利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才能起到引领和净化人们心灵的作用。


二是心态浮躁。这种浮躁的心态既表现出个人的浮躁,也表现出社会环境的浮躁。艺术家的浮躁表现为吹捧自己,所谓“自吹和他吹”相结合,总以为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身价和地位,从而更好地推销自己。其心思不在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和文化修养上,而是用在自己的包装上。艺术家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是引领风尚的一股重要力量,是社会进步的风向标。长期以来,社会对艺术家的评价往往忽略艺术家的真实水平,所以书画家包装得越华丽、越吓人,越能在社会上得到关注和重视。


三是社会审美水平问题。为什么个人和社会都特别地关注艺术家作品以外的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文化继承和艺术审美水平在某种程度或方面上的缺失与下降,导致难以用艺术的标准评价艺术,只有用艺术以外的如职务、职称、获奖和包装等外部条件衡量艺术家的价值。更为严重的是,在近代我们传统文化经受百年冲击之后,西方文艺思潮又蜂拥而至,搅乱了我们固有的审美标准,而新的审美体系又没有完全建立,所以,才会出现有些艺术家和社会对职称、职务的过度关注,甚至出现无意或有意的在职称上加“国家”二字的现象。

四是有悖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中国书画艺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发展起来的,书画艺术的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书画艺术的博大体现出它的多种面貌、多种形式和多种类型,而所谓的精深是指它核心的价值部分,代表着这个文化的高度和理想。这种高度和理想是以儒释道为精神核心的艺术理想和境界,是一种向内追求即丰富主体精神而褪去物质羁绊的理想境界,名利、物象是需要艺术家在艺术实践追求中淡化并不断升华的过程。对名利和物象的过度追求是和这种艺术核心精神相反的,也是有害的,更不可能创作出高境界的艺术作品。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小事,大可不必如此计较,是在抬杠,我想这一定不是什么小事,背后所反映出来的现象和带来的后果是非常深刻的,如果不加以重视和提醒,任其发展,是很严重的。所谓“《韶》响难追,郑声易启。岂惟观乐,于焉识礼”(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乐府》)。一千五百年前古人就知道音乐的高下,关乎“礼”,即社会的道德风尚,何况到了今天,何况关乎整个文艺界?


艺术界的创作有“高原”没有“高峰”,这不能不说和上述出现的诸多问题不无关系。有深度的作品少了,浮在纸上的作品多了;意境深远者少了,重技术的作品多了;有书卷气的作品少了,气息狂躁的作品多了;清雅散淡者少了,满纸江湖气者多了;含蓄深沉的作品少了,剑拔弩张、火气十足者多了;笔墨深厚、内敛厚重、小中见大者少了,追求形式、视觉冲击、超大尺寸者多了。有些书画家将精力多用在了向外追求上,名利心太重,没有真正懂得中国艺术的精髓与博大正是精神的丰富,唯此才能获得艺术境界的高远。


如果说书画家热衷于追求名利、难出艺术精品、出不了高峰是关乎到书画家自身的话,那么,这种追求艺术之外的物质名利之心,如果蔓延到社会成为一种“自然”,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形成一种风气,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后果,是一种什么样的创作环境,当不言自明。艺术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不仅能创作艺术作品,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和艺术熏陶,更重要的是他有人伦教化、引领风尚、净化心灵的作用。

艺术作品的深度一定是艺术精神、作品境界的深度,也是艺术家精神世界的深度,因此,作为艺术家的人格决定了艺术作品的高下,什么样的人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从东西方文化精神比较来看,中国的文化是以儒家为核心,辅之于佛、道两家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最大的个性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宗室文化,其精神个性是层累式的积淀,总体气息是走向内敛,具有典型的内向型。这一特性造就了这种文化的厚重、深沉和博大,这也恰恰是这种文化所孕育出的艺术最大特性和价值所在。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农耕文化,这种文化的最大特质是“技艺文化”,是经验系统,其艺术是建立在技术淬炼的反复实践之上。这一特质正是现代意义上艺术的最大特征。因此,中国才有了几千年没有中断且不断发展、丰富、深厚的艺术发展历史,才有了如此辉煌的艺术成就。在这种经验系统下会产生两种技艺,一是工匠技艺,一是文人技艺。前者只强调技术成为了匠人(不是贬义的,其中为门类所限),后者有文人的主动参与成为了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家。这种文人艺术才是中国文化所孕育出的核心艺术,这种文人艺术是在长期技术锤炼的基础上,加上人文修养的提升,再赋于笔墨,所达到的一种意象境界。


德国文学家卡夫卡说:“我们最大的堕落是失去了耐心。”这个耐心如何才能找回,唯有读书、思考,提升自己。艺术家要耐得住寂寞,要将更大的心思和精力用于专业的锤炼和人文修养的提升,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提高自己,才有可能创作出属于我们自己、也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力作。




来源 |书法杂志

免责声明 |我们尊重知识,尊重每一位原创作者的辛劳成果。我们特此声明:本订阅号所转载的文章均经原作者授权许可,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若所转载文章中的美术、摄影等作品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


相关推荐
总访问量: 4749135     文章总数:2986
参与评论: 109     总浏览量:4409767
观墨云版权所有Copyright2021-2025
中文网络注册实名:观墨云
粤ICP备20028477号